什么是产后出血?
产后出血,是指产妇在分娩后24小时内,阴道出血量超过500毫升的情况。这是一种常见的分娩并发症,严重者可危及产妇生命。《产后出血名词解释百度百科》指出,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,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产后出血的原因有哪些?
产后出血的原因较多,主要包括以下几点:
1. 子宫收缩乏力:这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。子宫收缩乏力会导致胎盘剥离面血窦开放,血凝块形成不良,从而引起产后出血。
2. 胎盘剥离不全:胎盘部分或全部未能从子宫壁上剥离,导致胎盘剥离面血窦开放,血凝块形成不良,引起产后出血。
3. 胎盘植入:胎盘绒毛侵入子宫肌层,使胎盘与子宫壁紧密相连,不易剥离,导致胎盘剥离不全,引发产后出血。
4. 胎盘滞留:胎盘未能及时排出,滞留在宫腔内,引起胎盘剥离面血窦开放,血凝块形成不良,导致产后出血。
5. 子宫壁裂伤:分娩过程中,由于手术助产、软产道撕裂等原因,导致子宫壁裂伤,引发产后出血。
6. 凝血功能障碍:血液凝固功能障碍,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(DIC)、血小板减少症等,可导致产后出血。
7. 慢性失血:产妇在分娩前已有贫血,分娩过程中失血过多,导致产后出血。
产后出血的危害有哪些?
产后出血的危害十分严重,主要包括以下几点:
1. 对产妇的影响:产后出血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、感染、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,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。
2. 对新生儿的影响:产后出血可能导致胎儿缺氧、窒息,影响新生儿健康。
3. 对家庭的影响:产后出血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,严重影响家庭生活。
如何预防和处理产后出血?
1. 早期识别高危人群:对于有前置胎盘、胎盘植入、胎盘剥离不全等高危因素的孕妇,应提前进行监测和干预。
2. 严格掌握分娩时机和分娩方式:避免不必要的人工助产,降低产后出血的风险。
3. 加强宫缩:分娩过程中,加强宫缩,有利于胎盘剥离和血凝块形成。
4. 及时处理胎盘剥离不全:胎盘剥离不全时,应及时进行胎盘剥离,防止产后出血。
5. 检查软产道裂伤:分娩后,及时检查软产道,对裂伤进行处理。
6. 加强血液管理:对有凝血功能障碍的孕妇,及时进行输血、止血等治疗。
7. 加强产后监测:产后24小时内,密切监测产妇生命体征和出血情况,发现异常及时处理。
产后出血是一种严重的分娩并发症,给孕产妇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。因此,了解产后出血的成因、危害及预防和处理方法,对保障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。